近年来,BETVLCTOR伟德唯一官网以周恩来同志(字翔宇)的崇高精神风范为引领,创新打造“翔宇课堂”赋能“大思政课”建设。学校本着开放型育人思路,开门办思政课的工作理念,广泛整合社会资源,构建“大师资+大平台+大课堂”育人体系,拓展思政教育空间,有效增强育人实效。
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,创新育人路径
自六年前与淮安市委宣传部、市社科联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来,该学校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打造“翔宇课堂”,构建了“专职教师主导+多元协同育人”的创新机制。该机制以校内专任教师为骨干,联动校内外党政领导、理论专家、工匠劳模、杰出校友等十类育人主体,形成“理论+实践”双引擎驱动的协同育人模式。近年来,该团队已开展思政专题报告数十场、“双擎交互”实践课堂近百场。兼职思政课教师中,从党委书记的“新生第一课”,到校长的“毕业思政课”,形成贯穿学生成长全程的思政引领体系;地方党政干部与社科理论专家开设讲座,拓展学生思政视野;兄弟院校思政名师围绕社会热点释疑解惑,夯实学生信仰根基;杰出校友企业家返校座谈,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,坚定“创新、创业、创造”的信念。
构建跨域协同平台,凝聚育人合力
学校先后联合淮安市委党史工办、市政协文化文史委、市文明办、市开发区法院、周恩来纪念馆、周恩来童年读书处等多家单位,通过挖掘淮安红色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,共同打造“习语淮扬”理论宣讲这一大平台。“习语淮扬”团队结合校内外特色,组建了“周恩来崇高精神风范”“淮安革命人物故事”“舌尖上的安全”“中医药文化”“‘四个自信’我来说”等9支宣讲小分队。小分队面向校内师生、社会群众常态化开展宣讲达30多场次。在校内,多次面向学生社团、宿舍区、发展对象培训等不同的区域进行宣讲;成功承办了省委宣传部等部门主办的“马克思主义青年说”专场。在校外,小团队多次走进社区、乡村、企业等基层单位,形式多样地开展宣讲活动,线上线下累计听众达数万人。“习语淮扬”已成为淮安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,有力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。
开展“行走的翔宇课堂”,拓展育人空间
该学校以“行走的翔宇课堂”为载体,构建沉浸式思政课教学模式,强化实境教育感染力。在校内,组织学生走进校史馆开展现场教学,将校史融入“四史”教育;走进食品药品科技文化馆,开展食药安全思政课,培育大国工匠精神;在“恩来清廉园”重走清廉足迹,开展廉洁宣誓实践,筑牢拒腐防变意识;开展校园“微长征”,感受信仰力量,传承奋斗精神;在模拟法庭开展法治情景剧,感悟宪法精神。在校外,组织学生走进周恩来纪念馆,在伟人雕像前敬献花篮;瞻仰周恩来童年读书处,研学伟人成长历程;走进刘老庄连纪念园,重温八十二烈士英勇事迹;在新四军黄花塘纪念馆集体高歌《唱支山歌给党听》,激扬青春志向;赴淮安党史陈列馆聆听英烈故事,感悟信仰力量。一场场实境课堂引导学生向伟人楷模对标、向革命先辈看齐,夯实思想根基,铸牢信仰之基,补足精神之钙。
深化“云上翔宇”网络思政,延伸育人维度
该学校依托新媒体平台,打造云上“翔宇课堂”,构建“三维联动”网络思政育人体系:一是课程建设,优化“互联网+思政教育”模式,开发“思想道德与法治”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”两门校级在线精品课程并入选省级“一平台两系统”在线课程资源;二是资源开发,摄制《六个杰出楷模周恩来》《周恩来青少年故事》《星火映江淮,云上忆英魂》《党的精神谱系》等系列微视频,强化红色文化数字传播;三是矩阵运营,通过马克思主义学院微信公众号“云上翔宇”、微信群、QQ群及在线课程平台构建立体化学习矩阵,实现“人人皆学、处处能学、时时可学”。该平台运行一年多来,累计发布作品200多部,总点击量突破4万次,单月最高访问量达1.2万人次,形成“指尖上的思政课堂”品牌效应。
赓续红色精神血脉,丰富育人内容
依托淮安作为周恩来家乡、革命老区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,“翔宇课堂”创造性地将地方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融入“大思政课”,进一步夯实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思想基础。学校组织编写了《周恩来精神教育读本》《淮安红色革命史》《淮安历史名人故事》等3本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,并出版了《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概论》等著作。围绕当代社会热点问题,还开发了跨学科课程《透过疫情看中西方国家治理》,拓展了思政课程的深度和广度。基于这些教材和课程资源,学校先后开发并开设了系列思政选修课程,如“走近周恩来”“探寻淮安红色足迹”“读懂淮安”“透过疫情看治理”和“习近平治国理政面面观”等,大力充实和拓展思政课程体系,通过深度挖掘地方红色基因和传统文化资源,强化学生思想认同和价值引领。同时,学校成立“淮扬文化研究所”,加入“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会”,积极研究地方文化,完成了30余篇学术文章,并在教学中融入这些研究成果,以实现地方特色资源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衔接。